首页 加入收藏 友情链接
 
 
百家论坛
“懒病”是一种心理疾病

   河北日报    安翠霞

  就目前而言,“懒病”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身心健康。从心理学角度来讲,“懒病”已成为一大“后现代心理疾病”。从表现上来说,这种病已经渗透到了心理的知、情、意、行各个环节中:有人是疏于自我管理,一天除了电脑——开机——关机什么都干不了;还有人是懒得动,出门打的,吃饭叫外卖,上楼坐电梯等,有的甚至工作倦怠无精打采。

 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越来越懒呢?懒,不是细菌,不是病毒,是一种可怕的心理危机,是心理厌倦的体现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当一个人在心中制定一些理想的同时,也跟着引发出了一股抗拒的心理,而说起来,这份抗拒之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。如果从这个角度看,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就懒的,然而这个懒惰的心理却有着很深层的根蒂。懒惰的心理其实是我们求生的安全机制。也就是说,我们之所以会抗拒改变,基本上是因为保证自己不要受到伤害。一般来说,懒是一种对现实生活逃避心态的反映,逃避竞争,逃避压力,逃避受伤害。因此,不少人在遭遇压力和挫折后,产生逃避的心理,从以前的勤奋上进变为消沉懒惰。其中,有些人的思想暂时不能扭转,或者找不到方向,出现一段时间的懒惰,也有些人从此一蹶不振,封闭自我,逃避现实。并且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,科技发展,给惰性也带来了可乘之机。一方面,网络的便利、通信的简易以及物质的丰富,这些都让人类的需求得到更高效更便捷的满足,加上人类趋利避害,追求轻松愉悦的本性,“勤劳”渐行渐远,同时生活节奏加快、生活压力越来越大,信息大爆炸,不堪选择、不厌其烦,懒其实成为了一种消极抵抗。

  身体的懒惰大多来自思想的懒惰。要想不给懒惰留空子,首先要明白它对健康的危害。事实上,热爱生活的人会有更强劲的动力去克服懒惰。要常常提醒自己,个人的健康不但对自己重要,也是对家人的责任。有人认为,“懒”可以缓解心理的压力、身体上的疲劳,但其实认为“懒”并非是最好的减压方式。人最大的特征,就是越闲越怠,越养越懒。想要减压,可以通过运动、听音乐等积极的方式宣泄,还要培养对生活的热情,认真去对待生活。最重要的是,要明确一下自己“懒”的原因或者借口,做个了解之后,就可以开始对症下药了。然后做事情提前做细致的计划,从最容易完成的方面入手,逐渐培养自信,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,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克服懒惰的成功体验,并且随时用积极的语言提醒自己,“抗惰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”。任何人都有惰性,只是成功的人知道如何与惰性相处罢了。

 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,有时候懒也是抑郁情绪的一种表现,抑郁会使人缺乏动力、回避社交、活动减少,所以,如果懒的时间比较长,并且体验不到愉快感,建议看心理医生。

 
『返回』
首 页  |  协会介绍  |  新闻中心  |  科普知识  |  专家介绍  |  心理健康  |  资料下载  |  联系我们
Copyright © 2010 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 版权所有
地址: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电话:025-82296201 传真:025-83709025
恒网-企业上网中心承建

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55号